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fā)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已成為關系*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新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急需綜合措施予以干預。而且一些家長對待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缺乏認知,通常會把兒少心理障礙當成一種發(fā)育遲緩,認為自己的孩子只是比別人家的孩子發(fā)育緩慢些,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長期下去,耽誤了孩子的治療。同時,基層醫(yī)師及其醫(yī)療機構對此類疾病了解不夠,使相當數量的病人求醫(yī)無門,長期處于反復求醫(yī)的心身障礙狀態(tài)中。因此,一個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旦失守,就會造成整個家庭的坍塌;千萬個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旦告急,整個社會都將因此受到沖擊。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行動"是貫徹落實*衛(wèi)健委、*關工委等十二部委《關于印發(fā)健康*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3年)的通知》精神,以普及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識為目標,以互聯網為載體,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應對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促進全社會樹立兒童青少年"身心同健康"意識, 心語者幸福心理就是搭建平臺,推進資源整合,通過互聯、互動、互通,給予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更多關注、關心和關愛,助力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好這個平臺,為*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服務。 心語者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護航發(fā)起人等對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熱情關愛,用心付出,不求回報,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對于切實推動青少年成長成才做出了積極貢獻。
為完成護航行動的目標,活動具體將按照"一核三促進"宗旨開展工作,"一核"是緊緊圍繞普及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為核心,"三促進"是促進社會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和氛圍營造;促進為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員專業(yè)程度;促進兒童心理行為發(fā)育問題預警征象篩查和轉介通道順暢。宣教活動、培養(yǎng)行動和義診行動緊密依托各協(學)會個人和單位會員渠道,借助" 心語者心理平臺"云服務技術,從服務身邊兒童青少年開始,再根據服務力量的提升逐步服務更多的兒童青少年。
半月談消息,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手段。盡管我國不斷加大教育扶貧力度,但在一些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現象時有發(fā)生,"厭學癥"在不少貧困家庭中滋生、流行。
"如果再有人勸我上學,我就跳樓自殺"
西南山區(qū)一個貧困發(fā)生率超過90%的村子,一名15歲義姓少年因為厭學,2017年9月開學季沒按時上學。村干部多次*做工作,這個孩子終于上了*,但又經常偷偷逃學,如此反復四五次。
同樣在這片山區(qū),一名15歲男孩*沒畢業(yè),長期輟學在家。村干部*勸說,他卻揚言"如果再有人勸我上學,我就跳樓自殺"。
當地干部告訴記者,經常厭學、逃學的孩子,學習成績跟不上,覺得讀書很辛苦,且面臨社會上的各種誘惑,不少就去"混社會"。
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區(qū)某縣,本該上學的孩子輟學務工現象突出,不少貧困家庭都抱有"讀書無用,不如出去打工"的心態(tài)。
負責教育工作的縣領導說,縣里公安、教育、民政等*組成工作隊,2018年多次去廣東等地勸返輟學打工的孩子。但有的孩子并不愿與工作隊員接觸,甚至把他們的電話或微信拉黑。
還有一些厭學者不愿意打工,只是無所事事地看直播、打游戲。
廣東某縣級市對口幫扶廣西某縣,要動員100多名適齡青年到廣東一職業(yè)技術學校開展為期一年的培訓,但只去了40多人,其中6人沒幾天就回來了。該縣扶貧辦干部一聲嘆息,有的貧困家庭的孩子寧愿每天打*榮耀,也不愿接受培訓。
"厭學癥"在一些貧困地區(qū)快速滋生的苗頭,正令扶貧*感到憂慮。2018年11月,廣西扶貧辦通報,廣西脫貧攻堅督查組在深度貧困縣隆林各族自治縣開展督查暗訪時發(fā)現,截至督查時,該縣有531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未能勸返回校。
貧困家庭不再信奉"讀書改變命運"?
記者發(fā)現,一方面,隨著智能手機在農村普及,網紅主播、手機游戲等受到學生追捧,吸引部分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貧困地區(qū)普遍存在的"隔代撫養(yǎng)"現象,導致貧困家庭教育監(jiān)督功能缺失。中部某縣教體局負責人說,該縣大約有4萬多名留守兒童或少年,在農村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老人只管孩子溫飽,學習方面全靠孩子自身。
另一方面,目前農村課堂內容對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也缺乏吸引力。中山*社會學與人類學教授周大鳴說,許多農村教育簡單模仿城市教育,農村教材也是統(tǒng)編教材,缺乏針對性、鄉(xiāng)土性、實用性、趣味性,教學內容離農村孩子較遠。淮南學生厭學怎么改正專業(yè)一對一輔導每周熱度排名匯總表(2025年7月1日-2025年11月06日)
"厭學癥"的背后,是越來越多農村家庭尤其是貧困家庭不再信奉"讀書改變命運"。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區(qū)委黨校教授盤世貴認為,通過脫貧攻堅,讓貧困家庭實現"兩不愁三*",很多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已沒有過去的生存危機感,一些孩子覺得"不奮斗也有飯吃、有衣穿,讀不讀書無所謂"。
還有部分貧困家庭的家長不滿鄉(xiāng)村學校教學質量和校風校紀,擔心孩子沒學好反學壞,萌生棄學念頭。
一名農姓貧困戶對記者說,他兒子正在上**,很希望到縣城上*,但孩子成績一般,考進去有難度。將孩子轉學到縣城,要花高價錢,但他們家沒錢。而留在鄉(xiāng)鎮(zhèn)上中學,早戀、打架、偷盜等不良行為比較常見,容易讓孩子學壞,不如輟學出去打工。
原標題:關注貧困地區(qū)輟學現象:越窮的地方越滋生"厭學癥"?